📣【每日一問答進行中】立即追蹤 粉絲專頁/Threads  📣【LINE AI 諮詢爆滿】感謝支持!目前採預約制,請加 LINE 好友登記排程 → 確保名額! 📣【每日一問答進行中】立即追蹤 粉絲專頁 / Threads    📣LINE AI 諮詢爆滿】感謝支持!目前採預約制,請加 LINE 好友登記排程 → 確保名額! 

數位行銷

撰文者:Readmoo

商業系列書籍中長壽又長銷、迄今已經出版到第九本的《自慢》系列作者何飛鵬,在以「Mr. Jamie」名號廣為人知的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問起出版計劃時,說道,「這系列應該在今年底出到第十本就結束了。其實當初出第一本是臨時起意的啊。」

160525

雖然自謙出書是臨時起意,但對出版的狀況,何飛鵬有深入及前瞻的觀察想法。

「從政府的發票統計,臺灣圖書市場規模大約300億新臺幣,到了去年2015,只剩下190億,等於少了40%,平均每年以5%到10%的速度萎縮。」

何飛鵬表示,「臺灣的圖書市場肯定會再萎縮,但出版同業仍用過去的邏輯方法做事、眼睜睜看市場萎縮,大部份出版社沒有比較有效的應對措施。」

數位發展的嘗試


「實體市場漸漸萎縮,城邦集團會不會有可能轉去數位為主的市場?」林之晨提問。

「城邦啟動數位發展已經十年了,做了很多東西,2015年總算看到比較明確的發展。」何飛鵬道,「前兩年我去一個非常大型的傳統企業講變革與創新經驗,只講了八個字:『獨持偏見、一意孤行』──在從傳統到數位的變革裡面,所有經營者一定要秉持一個觀念:傳統生意是一個comfort zone,做新東西是沒有底、沒有方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的。」

過去十年間,每年有四億獲利的城邦,每年都撥了20%做各種數位嘗試。「每年我是淨燒掉八千萬啊,」何飛鵬說,「所有傳統產業要轉型,就是動手去做不是去想。未來的數位世界沒有人真正知道長什麼樣子,在轉型過程中你只能做一件事:把錢撥出來然後跳下去,和這世界一起演化、跟著測試它未來會長什麼樣子,就會在錯的過程裡找到對的。」

這麼做的不確定因素比其他創投更多,林之晨對何飛鵬挑選執行計劃的者的標準十分好奇。「前面三、五年我大概都把原本做print media的調去做數位,結果都不成功。這是個錯誤的方法。後來我們從市場上找網路原生工作者,把痞客邦併購進來,希望把那個團隊放大到三十人左右,再讓這三十人與print media互相交流學習,了解彼此的語言和習慣。」何飛鵬說明:「要做這件事一定要先輸血,引進不同的數位基因;第二階段是混血,讓傳統產業和數位產業相互了解;第三階段,真的要做new business,就得把沒有辦法轉過來的舊工作者換掉。」

這種改變企業體質的方式,正符合何飛鵬的「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轉型不能靠投票


「前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的書名《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聽起來有點類似的意見,」林之晨道,「就是在執行新計劃時,其實是戰戰兢兢很怕被顛覆的。所以轉型過程當中,領導的勇氣很重要。」

「所有企業在創新變革當中,永遠需要這樣的見識,如果靠大家投票來解決,不可能會有答案;大家都看懂的生意,那不可能會是創新的生意。一定是99%的人看不到、但有人看到了機會並且實踐,那才是有可能的創新成果。」何飛鵬說,「我最害怕的是,如果我沒這麼做,十年之後世界被顛覆了,我們公司的地位不再,我反而會變成組織的罪人。」

「以傳統出版和digital來講,城邦digital property其實都是網路原生的,比如說痞客邦是部落格平台、T客邦是所謂的網路社群;」林之晨好奇地問,「但有個介於出版與數位之間的電子書,臺灣一直做不起來,不像美國亞馬遜做得很好,一直在講銷售超越實體書。」

「臺灣電子書市場至今佔了很小的比例,我認為有兩個關鍵的原因;」何飛鵬分析,「第一,目前所有出版產業的工作者,是抵制這件事情的來源。比如說,我一年出版100種書,我覺得其中大概70%不會同步有電子書,線上可販售的電子書品項基本上不夠多。第二,電子書定價採高價位,嚴格講我認為是給電子書市場穿小鞋,因為和紙書的價差無法對讀者產生incentive。所以一個品項不夠多、一個定價太高,這兩個讓電子書市場成熟非常非常緩慢。不過我也認為成熟的時間快到了,從去年到今年,出版社對轉製電子書的觀念已有明顯改變,而只要有人開第一槍,證實價格調整會明顯改編銷量,同業就會加入。」

「我一直覺得從數字面來看,出版社沒道理不做電子書啊。」林之晨不解,「現在既然出版社的狀況越來越不好,那為什麼感覺不到出版業進入電子書產業的動力?」

「紙書的邊際成本很高,電子書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基本上結構是不一樣的,但做紙書的同業對電子書很陌生的。」何飛鵬解釋,「產業結構策略轉型很少是原來那個產業做出來的,都是外來的蠻族(barbarian)。舉例來說,國外電子書的成形,就是有亞馬遜這個蠻族;臺灣沒有有能力的人去做轉型、做創新,就停在原地。」

是故,城邦投資了Readmoo電子書,也將電子書的價格定在紙本的五到六折左右,看來雖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但已然慢慢出現成功的曙光。

160525 2

管理時的思考


當然,這麼做在管理上是有難度的。

「第一,不能把傳統和創新擺在同一個legal entity,如果擺在一起,那甲部門賺錢,乙部門則依靠甲部門的盈利維生,甲部門就會瞧不起乙部門,因為乙賠的錢會吃掉甲的整體利益。」何飛鵬道,「但是如果變成兩個不同的legal entity,傳產這部分賺錢,再把它部分收益拿來做數位的投資測試,這錢就燒得還可以,互相比較、牽扯的問題也比較少。可是就算如此,還是會有人來抱怨啦,每次有人跟我講這個話時我就只好認了,告訴他們說:創新還需要時間,我們時間還沒到。」

真正好的企業經理人


會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和何飛鵬的個性有關。「我覺得一旦下定決心去做,沒有看到成果我不會想那就算了、認輸,因為認輸是一輩子的挫折。」何飛鵬道,「我是個永遠活在戰場上的人。」

「但公司不是我的,是股東的,董事會裏也都是外部董事;」林之晨問,「我在公司裡就像個專業經理人,我還要為這個企業打拚嗎?我到底在為誰的企業打拚?」

「專業經理人與企業經營者最大的困難就是公司與我之間,你如果想了太多的自己,你就不是一個真正好的企業經理人。」何飛鵬回答,「公司一方面是技術團隊,另外一方面也是社會公信,你不是求它今天的好,而是求長遠持續地好。」

許多年前何飛鵬應邀在雜誌上寫專欄,本來寫的是國家大事,後來想要寫點比較有趣的主題,於是開始寫自家公司的事情及自我檢討。不料轉變之後,回響十分熱烈,於是何飛鵬繼續朝這方向寫了下去,寫經營管理,寫人生體會。「之前有位知名老闆打電話給我說要請我吃飯,但我們根本不熟;」何飛鵬笑道,「結果吃了飯才知道,他那天重點其實是要問:何先生,你是不是在我們公司有認識人?為什麼你每期寫的書裡案例都跟我們公司一模一樣?」

從這個例子,何飛鵬明白:我的公司犯的錯,全天下公司都可能會犯,我的公司發生這件事情,全天下公司也可能會發生這件事情。

分享大家都會犯的錯


「我把我公司犯的錯與發生的事情寫下來,然後經過我自己的思考後找到一個正確的解答方案,所以通常先有錯,才有對;」何飛鵬道,「很多老闆會引用我的雜誌專欄,我就不斷地寫到今天。」

「這是很棒的分享,」林之晨問,「但臺灣的企業領導者似乎較少做這樣的事?」

「西方世界談管理理論跟管理實務的書,真正來自於企業家的比例也不高。國外的先進管理大多由MBA殿堂的教授開發出知識原型,原型產出後,推動企業管理實務的專業人才會將它轉為實作、在企業裡面推廣,也就是現在的企管顧問,我稱為知識轉換者,這是臺灣比較缺乏的人。」何飛鵬表示,「臺灣的創業家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會做出成績,但為什麼會做對?他們其實不太了解。所以他們如果寫了東西,大多是在彰顯公司的成功,但整理不出一些檢討和Know how。」

林之晨問,「那你最想在這世界上留下的是城邦?還是你的著作?」

「老實說我沒想過,」何飛鵬道,「我只在意我活得快不快樂,這一生是不是做了我想做的事。」

「《自慢》已經出到第九本,而你認為第十本會是最後一本;」林之晨追問,「但你顯然還是繼續帶領城邦戰鬥下去?」

「它有它自己的生命;」何飛鵬笑了笑,「我做到我該要停的時候,就會停了。」

原文:https://news.readmoo.com/2016/05/20/160520-talking-between-ho-jamie/2/

優秀的移動端頁面是怎樣的

最近GOOGLE的研究發現,那些針對移動端優化過的網站更容易贏得回頭客。這意味著網站針對移動端優化之後有著現實可見的好處。
那麼我們常說的“對移動端友好”到底是怎麼樣的概念呢?實際上,這個概念包含了一系列關鍵的特性,當你在進行移動端網頁設計的時候應當將它們納入考慮的範疇:

160818 1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網站能夠輕鬆的在移動端設備上訪問,那麼應當消除所有移動端上可能存在的可用性的問題,下面有12條提升移動端網頁設計的建議,確保你的頁面能夠通過可用性測試,並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1、針對移動端進行全面優化

PC端網頁在移動端設備上首要的障礙就是選單的使用。看看下面DOMINO'S批薩的案例,它的PC端和移動端網頁的對比就相當明顯,移動端頁面經過優化之後的體驗就完全不同。簡單說來,優化後的移動端頁面更加乾淨

160818 2

下面是優化移動端頁面的幾個實用技巧:
·僅使用垂直捲動。不要使用水平滾動,讓用戶只需單方向滾動就能瀏覽主要的內容。儘量通過CSS來控制頁面寬度、位置和圖片的縮放。
·將你的內容置於首位,避免其他的元素讓使用者分心。
·控制分欄的數目,儘量使用一欄單列式的佈局。

160818 3

2、讓互動按鈕在移動端上友好易用

使用者經常會忽略移動端頁面上的一些元素,所以儘量使用CTA按鈕,確保使用者不會錯過它們。和PC端的情況不同,你需要將互動按鈕置於主要、顯眼的位置,確保他們容易發現,容易點擊觸發。

160818 4

CTA按鈕應該易於點擊,並且不會同頁面中其他的元素形成干擾或者干涉。

 

3、讓選單簡短且易用

詳細而全面的功能表設計在PC端上能夠良好運行,但是當它出現在移動端上的時候,選單就顯得過長了,要在其中找到想要的內容就相當難了。所以,你需要考慮使用精簡的功能表,僅保留最重要的、必須的項目。根據以往的經驗,儘量不要讓選單超過7個項目。

160818 5

同時你還要保持你的功能表目錄足夠的易好用:
·它應當基於根據重要性和價值來進行排序
·它不應當包含瀏覽者不理解的術語,功能表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

 

4、讓搜尋框顯眼

如果在你的網站中,搜尋是主要的功能,那麼你在做移動端頁面優化的時候應該突出這一功能,因為它是高轉化率的功能,確保它足夠顯眼是很有必要的。

 

當瀏覽者想要獲取特定功能的時候,傾向於使用搜尋功能來實現,所以,搜尋應當是使用者一打開頁面就能看到的項木。通常應當讓搜尋框置於頁面頂部,以文本輸入框的形式存在。

160818 4

5、讓網站正好合適,無需縮放


PC端網頁出現在移動端設備上,最令人沮喪的地方就是它需要縮放。不放大頁面,不僅難於閱讀,而且用戶容易錯過重要的細節,而放大瀏覽,需要來回拖放。

而針對移動端優化後的頁面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圖片、字體和頁面寬度都正好合適,使用者能夠完整地獲取資訊,確保了最基本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160818 6

 

6、使用高品質的素材

你的網站中所有的圖片、影片UI元素都是你的產品的一部分,當你針對移動端優化頁面的時候,它們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品質優劣直接影響到瀏覽者的觀感。

160818 7

7、設計便於觸摸互動的頁面

160818 8

如果你的頁面是針對移動端設計的,那麼網頁中按鈕的尺寸應當和手指的大小相匹配。

MIT的Touch Lab 通過研究發現,指面的觸摸尺寸平均大小為 10-14mm,而指尖的平均尺寸是8-10mm,也就是說10mmx10mm的控制項尺寸設計是比較合理的大小。

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是就是可觸摸控制項指尖的距離。如果兩個按鈕比較靠近,那麼使用者在移動端上就很容易出現誤觸的情況了。

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調整尺寸和按鈕之間的距離,以適應瀏覽者手指交互的需求。下面是推薦的尺寸設定。

160818 9

8、讓用戶在決定之前先行探索

讓使用者在對你的網站毫無瞭解的情況下就要求他們去註冊,其實是違反互惠互利原則的。曾有資料表明,讓瀏覽者過早註冊導致超過85%的用戶選擇了放棄和離開。

160818 5

NetFlix 曾經給予用戶一個月的免費試用,不過使用者需要註冊之後才能使用這一福利。

一般說來,使用者在提供個人資訊註冊之前,會瀏覽一下網站內容,瞭解這個網站是什麼樣的類型、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再做決策,對於從未聽過的品牌尤其是如此。

想要打破轉化率的壁壘,你在設計網站的時候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提供無需登入就能完成的體驗流程
·讓瀏覽者可以作為訪客進行購買
·只有當需要使用者提供相關資訊的時候才要求註冊,並且盡可能少的讓使用者提供資料

9、告知使用者選擇更合理的螢幕方向

不同的螢幕方向下,使用者的瀏覽體驗會完全不同的。使用者慣於在同一螢幕方向下完成全部的操作,所以提醒他們切換方向可以提升網站瀏覽的用戶體驗。

所以,當你的網站偏向展示性,並且使用橫屏時瀏覽體驗更佳的話,不妨使用互動設計來提示瀏覽者。

160818 10

10、讓產品圖片可以放大擴展

當瀏覽者在網上購物的時候,總希望能看到產品的高清無碼大圖(尤其是服裝),如果無法放大查看,瀏覽者的沮喪會直接影響產品銷量。所以,應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圖,並添加放大的功能,讓瀏覽者足以看清細節。

160818 6


11、各種設備之間的切換更容易

並非所有的瀏覽者都習慣於在移動端上瀏覽、購買,有些瀏覽者僅僅是習慣於在移動端上搜尋資訊。

所以,你應該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來保存資訊,讓它們能夠跨設備使用,當使用者離開移動端設備的時候,同樣可以在PC端上瀏覽、查看、購買。

160818 11

·確保使用者能夠通過分享或者發送電子郵件/社交媒體,來保存資訊。
·同步Wishlist,以收藏的形式保存項目。

12、讓使用者在一個流覽器視窗中完成操作

智慧型手機的視窗間切換終歸比PC端麻煩,使用者找不到原來的頁面的風險是現實存在的。儘量讓使用者在一個視窗中完成全部的瀏覽和操作,簡化流程和複雜的互動,讓瀏覽者一直待在一個地方。

結語

其實移動端的網頁設計並不只是這麼簡單,這十二個技巧也相當的基礎,但是它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入門指引。每一個網站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但是無論如何,要記住,你的受眾不是設計師,而是瀏覽者,你的設計應當承載用戶的期待,實現它們的目標,而非成為負擔。

原文:http://www.uisdc.com/principles-of-mobile-site-design

本文由優設網原創翻譯,請尊重版權和譯者成果,轉摘請附上優設連結,違者必究。謝謝各位編輯同仁配合。

160824 1

Google將在2017年1月10日之後,針對包含以下廣告的行動網頁祭出處罰,調降他們的搜尋排序。(圖/翻攝Google Blog)

為了提升行動平台網頁搜尋速度,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可謂是不遺餘力。根據Google在Webmaster Central Blog所公布的訊息,他們將針對內嵌侵入式廣告的行動網頁祭出處罰,以調降這些網頁的行動搜尋排名為方法,期待網頁內容能進行調整。這無疑對於內容提供商而言是項嚴厲的法則,但對於一般網友來說,將是樂見其成。

對於習慣使用手機、平板進行網頁搜尋的朋友,點入新網頁後跳出的廣告,肯定是扼殺網頁載入速度,以及你心情的因素之一。為了進一步提升行動網頁的載入速度,Google將針對在行動網頁中內嵌三種廣告的網頁進行調降搜尋排序的處罰,然而,如果在2017年1月10日之前先行修正,就可免罰。

Google針對行動網頁侵入式廣告也給出了定義,凡以「跳出式廣告」、「單獨佔領整頁的廣告」、「占據整頁的折疊式廣告」形式存在的網頁廣告,都必須要限期改善。然而,行動網頁若是以類似形式,在使用者瀏覽網頁時跳出「需使用cookie權限的提醒」、「年齡限制提醒(例如,未滿18歲不可進入)」,或是占據版面較小,不會影響整體網頁閱讀的廣告,都不在此限。

動畫不再只能運用在卡通中了!到處都可見全螢幕的動態圖片,和小範圍的觸控動畫懸停特效。讓我們看看如何將動畫巧妙地運用在網頁設計中。

撰文者:吳姓網友

「想法錯了,資源就放錯了,連帶著整個產業都錯了」是我這段時間以來的體會,尤其是網路事業。 我發現很多企業主對於網站設計的方法與流程,與專業者的認知落差非常巨大。若是小型公司網站也就算了,但這個社會連創造新平台、大型商業網站也都如此想像時,這差距就會懸殊到徹底阻礙整個產業的進步。想一想,勢必要把它寫清楚。

傳統設計流程

一般公司,甚至包含現在的網路新創公司,對於網站設計的想像,就是請「網頁設計師」從平面設計開始,畫出這個網站的 look & feel(看起來、感覺起來如何),甚至要你多設計幾個樣貌、比稿之後,挑選中意的設計,再送給前端工程師切版、後端工程師套版,網站就上線了。我們暫時把這種流程稱為「傳統設計流程」好了。

那為什麼我們台灣的商業網站,多數設計還是不到及格邊緣呢?即使一開始設計不錯,但為什麼品質就是會慢慢向下變調呢?

其實問題就在於前面提到這種製作方法與流程,已經不符合時代了。一般大家認知的「傳統設計流程」也就是大概距離 15 年前、網路泡沫時代的「我的第一個 Homepage」的作法。當時的企業非常勇敢,我也參與其中,無論任何公司都要搭上 .COM 的潮流。作法確實是直接跳過 HTML 到 Adobe 軟體去製作所有的網頁。而其中 Adobe 軟體就包了好幾個項目:Photoshop、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 等等,主宰了大概快十年的網頁設計市場。

不過也因為這種「傳統設計流程」模式固定下來很久⋯⋯往往網頁設計公司經營到最後,變成專門供應廣告設計事務所製作「活動網站」,這種案例並不少見。也常常有人去應徵「網頁設計師」,搞到最後都在做線上 EDM 或活動網站,更慘一點還有幫忙做廣告 banner⋯⋯設計師自己感覺到連尊嚴都沒了。

更慘的是⋯⋯常看 104 徵才的內容就能知道,連現在 2016 當紅網路新創事業的公司還是一樣的狀況。如果這個市場環境裡的「網頁設計師」職位內容一直是混亂的,代表企業看待網站的層級就有根本上的問題:網站普遍在企業內既然被視為是次要的、替補的,企業對於網站設計的想法,就不會與時俱進。

這樣的流程早在 2010 之前就被淘汰了,而我們還在呼籲這件事。

時代改變後,如果「品牌、傳播媒體」或「平台」還使用「傳統設計流程」來製作,悲劇就會不斷的重複發生

首先,用「平面」來設計網站,就好像在一張紙上畫圖,既不能互動,又不能想像在各種不同寬度上的模樣。平面對我們的用途,僅能確認一個大概的方向。再來,如果一開始就在平面上模擬到最後的模樣,到最後切版、套版、上線之後,經營幾個月,風格一定會脫離一開始設計師模擬的畫面。然後過一季面臨各種文章更新、或新增功能、需求,整個風格就開始崩壞。

上面一段短敘,我們就能發現幾個現代要因應的問題:

要求更豐富的互動操作
面對多樣化上網裝置
工程品質:永續營運、品質的一致性

1. 更豐富的互動操作

網站如果只是從平面設計搬到網路上,那就不叫網站,那只能稱做 EDM,就像是你在服飾網站訂閱的電子報一樣,那也是 HTML 寫成的,但完全不能操作。你頂多只能點選連到該去的地方而已。而台灣有許多網站就是這樣設計完成的,前端工程師必須讓互動成真,必須修改幾乎要砍掉重練的 HTML 原始碼。另外,我們現在的輸入裝置除了滑鼠以外,可能還有觸控版、滾輪、或是觸控螢幕等。這是平面設計階段完全體會不到的。

2. 多樣化上網裝置

在 2000 年的網站設計觀念,從桌上型電腦開始到筆記型電腦,就有著各種不同的大小,但還好這些裝置螢幕都還算大,如果視窗放的太小,無法看到網站的全貌,就算他活該。我們現在上網的方法變多了,在 2016 年,有平版電腦、手機電腦(其實現代的手機應該叫做隨身手持電腦附屬手機功能)、甚至還有全螢幕分割模式、TV 或其他物聯網瀏覽器等,你不可預期的各種尺寸大小。這也是平面設計階段完全體會不到的。

3. 工程品質:永續營運、品質的一致性

從平面思考的網頁設計,其結果再怎麼讓人「眼睛一亮、哇、不得了」,都是一時的激情。等到交給前端工程師開始切版、套版之後,就不再是那麼熱血的事。因為純平面網頁設計師不知道程式的限制在哪,而純前端工程師也不知道設計的限制在哪裡。都不知道,自然也無法突破障礙,雙方都只能打出最安全的牌:盡量不要出錯。


歸結上面三點,你就會知道到底為什麼公司會為了因應各種活動、專案,就得勞師動眾,把整個開發團隊、設計師的產能都吃光、產能都調度去做臨時的專案。加上 RWD 觀念興盛,這些工作難度又再度雪上加霜。這完完全全就是因為決策層缺乏系統觀念。可怕的是經過惡性循環、缺乏人力的情況下,也會誤認為設計一套系統是浪費錢。

我們需要的是「設計系統」本身,而不是只有設計頁面長相。這就是目前台灣商業網站設計品質遇到困境的主因。事前做了妥善準備,在有設計系統的狀況下,完成一個新專案就不再是那麼艱辛的事,也許還可以把重複浪費使用的精力,拿去挑戰更困難或更高收益的內容。

設計系統

做產品前,先做這個產品的系統。做一整套事業之前,先做這整套事業的系統。分子化元件之後,使用設計系統來完成你的前線產品,其中可能包含(不限於):

*跨媒體視覺識別系統(平面版、數位版)
*跨平台 UI 元件系統(HTML/CSS/JS/或其他平台相關格式之 Style Guide)
*商業邏輯分子化系統

設計系統本身確實需要額外的計畫、預算,企業主如何讓設計系統成為可能?

當想法對了,就會產出額外要做的事,也會省下事後不必要的浪費。不過⋯⋯若要問企業有沒有認真?從計畫與預算就能夠看出。

如果只是交代設計師、工程師在原有專案的壓力之下,剩餘時間又多做一個系統設計,相信只會提高離職率而已。

這必須是一個「認真的專案」,而不是「Side Project」之類的勵志成功小品。

調查規模

其實,只要先透過調查、診斷,先確認企業 1–2 年之內的野心、佈署、未來可能計畫,就能統整出適合自己事業的規模,需要做出的設計系統範圍。這步驟無論是內部主管自己多花來做、或請外部專業公司評估都可以。
不同規模的事業體、不同產業,製作設計系統的規模、範圍也就不同。我們不一定要花非常多的預算來做這件事,僅需求合理、合乎自己的需要即可。

下放資源

有了大致的範圍後,根據製作量的多寡,少至一個禮拜只挪週五來做,多至成立三個人的小組來負責做這件事,也都是比完全不做來的更好。而你投入的資源,可以是現成的人月時間,或是你的預算:例如產品的規模龐大,委託專業的設計公司來做,可能會比花現成的人力還要省時省錢。若資源暫時不足,也沒有關係。其重點就在於真正的面對這件事,是高於第一線業務的層級,非做不可。必須安排企業中菁英的決策者來下定決心、計畫、安排未來的時間與確切預算下去執行。等待在企業最有能力承擔的時候,把底打好。另外,設計系統也需要時俱進,當事業、產品線有擴展後,研發必須再回饋、增長自己的系統,長久以來就能夠發揮對產業的影響力。

唯有這麼做,網路事業才能呈現出品牌的樣貌,隨設計系統的累積不斷改進品質。面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也變為使用真正的高階人才。而前線業務的進行也變得更容易有規則,降低人事變動對企業的殺傷力。網路產業才會開始樂觀、令人嚮往了。 (5/10 2:35am 編修)

原文:http://www.bnext.com.tw/column/view/id/39506

「比稿到底是什麼?」以下的影片可以幫助你更了解!

http://blog.youtubelearn.com/what-is-spec-work/

 中英文全文如下:

In the design world, SPEC Work is short for SPECULATIVE Work. And that means… ugh… it’s kinda like when you, ugh… it basically means working for free. It usually comes in two forms.
在設計的世界裡,SPEC Work是比稿的縮寫。而那意味著…啊…它有點像是當你,啊…基本上意思是指免費工作。它通常有兩種形式。

撰文者David 陳文剛
原文:商業週刊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設計是不用錢的。因為家裡做裝潢的時候,室內設計有時候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不用另收設計費;還有到印刷廠印名片的時候,通常老闆也會免費幫你設計名片,不僅用你喜歡的字型來編排,要是多印個幾盒名片,搞不好還會幫你做一個專屬的公司Logo。

所以,設計為什麼要錢?

設計當然要錢。

在不收設計費的「假象」背後,這些費用都會在奇怪的地方,被神不知鬼不覺地灌回來。我聽過一個親戚裝潢房子的例子,因為找了個認識的室內設計師,所以不用支付任何設計費用。結果很有趣,一棟室內60坪的房子,裝潢費300萬,除了把書房跟客廳打通,變成半開放式空間,做了些收納及展示櫃,並且在廚房裝了一扇宣稱價值60萬的多角度拉門外,其他大部分的區域都是素牆,僅僅做了上漆修邊裝燈等基本工作。裝潢錢是花了,但是老實說,整體的空間感受跟剛剛交屋時差不了多少。

最新文章

原創、翻譯及轉貼的資訊都在這裡。

網站是實現夢想的工具! 開始準備建置您的網站了嗎? 加Line好友
益盛科技

我們重視設計質感與行銷價值

。網頁設計。程式設計。Joomla教學。

 

聯絡資訊

ring@des13.com

點此加我們LINE  @igodos 加line好友

406台中市北屯區文心路四段955號11樓之2(需預約諮詢)

04-37072202 /  0919-413187 

網頁設計服務費用計算機

 
OMO電商 社群整合,輕鬆提升5倍轉換率,追蹤客戶行為,自動化行銷!想了解,快與我們聯絡! ×
點此加我們LINE 連結line帳號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